单就我个人所见,这辈子看的第一本编程书就是印度人写的。在耶鲁大学计算机系见识到了吃素还这么圆圆的印度女同学,以及言辞敏捷的博士生。找工作面试,在硅谷遇到了一大波印度大哥、大叔和大妈。而如今,我在微软工作的组尽管比较国际化,但也有不少印度人。有朋友说,他们组几乎全是印度人……更别说Satya Nadella临危受命微软CEO。当然我们华人在IT业也有Steve Chen, Jerry Yang, Qi Lu,但是高层队伍显然是不如印度人壮大的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?也许正是因为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,以至于那里大量的人们群众们不得不天天宅在家里,打坐、拜神、瑜伽、编程。还有就是,人多地少、基础设施差、资源竞争激烈,移民英语国家就好处更多,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,动力也就越足。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,融入西方肯定比我们更加容易,也更加源远流长。
当然,仅仅靠自己意淫是不够的,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《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》这本书,想要一窥印度工程师教育的伟大之处。隔壁的隔壁的办公室有位小哥就毕业于IIT-Bangalore,俊朗冷漠……上到Gill Gates, Jeff Bezos, Mark Chandler,下到清华贵系的普通学生们,都对IIT的校友赞不绝口。
纵观此书,IIT校友之强悍,特色有三:
- 最强的学生接受着最好的美式高等教育资源。印度理工学院入学考试JEE年录取率约1.25%,在校学生女生仅约3%。号称地球上最难进的理工学院。这当然意味着他的学子们极富坚忍卓绝的品质:要么刻苦勤奋学习有方,要么聪明绝顶。某些校区甚至最初直接是在MIT, Cornell, Columbia, CalTech 等大学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。既有印度大学也有美国大学的教授。
- 仰望星空(天之骄子的责任感),脚踏实地(大量的实习项目)。学生有着很高的社会认同感,不需要通过非学术平台表达呼声,除了培养"能力",不用操心其他。承载着"中产阶级梦想",毕业理所当然要成为领导者(思维惯性!)。良好的工学传统能在诸多方面体现出来,比如,印度理工的毕业论文需要准备300个小时,而麻省理工需要120个小时。《三个傻瓜》里面能够看到他们在车间里上课。
- 适应高压力的竞争、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务实精神。想不到这种学校也有作弊的传统,在Kharagpur校区,"考试作弊"的艺术被称为拓扑学(topology)。对高强度的工作、紧迫的deadline的高度习惯,平常对待这些压力直到最后一刻,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质。
有趣的是,此书在强调个人的智力、心理素质之外,似乎从未涉及体育运动方面的话题。而我注意到清华建校之初就有其独特的体育传统,是很多其他学校见不到的,学生尽管如此崇尚学术、思想自由,但却又秩序井然、按部就班崇尚集体,对竞技体育热情似火fight to the finish and never say die。他们成群结队来到田径场、体育馆、篮球场、游泳池参与体育活动。当年在清华时实验室的小伙伴们就有羽毛球、轮滑、单车、游泳(其实是为了洗澡吧……)等诸多喜好。
另外,此书还着重强调了文科教育对领导力的重要性。IIT学子与清华北大比起来,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理想。或许是因为课业过于繁重,而种姓和背景关系问题堪比我国更甚吧。此书有两处地方让我记忆深刻引以为戒:
可悲,他们对于印度经济或者政治状况或与社会有关的任何事都漠不关心,他们是非常乏味的一群人,这真是让人气愤,那些学生们成天只知道埋头苦学计算机编程,除此之外,别无其他。而且,还成天梦想着成为硅谷的百万富翁、或者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。要想实现这一梦想,你至少需要了解一些除了编程或者答题技巧之外的东西吧。
为了考试放弃了其他一切活动,从而变得孤僻……想象一下,一个19岁的男生5年没看过电影,没读过一本课外书,没看过电视甚至连女孩都没有追过,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。
当然,高等教育的绝大多数理想是共通的。此书强调,学术严谨,生活自由,严谨意味着高门槛,自由意味着趣味性与多样性。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,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。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,国家只有把两者调和一致了,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,爱国就是爱自己。书中人物一致认为印度不因当限制"人才外流",更有人把海外人才视为"人才银行",是一种储备,而非损失。
书中开篇就提到了,印度中产阶级的两大理想,一是通过个人奋斗出类拔萃,即便"上面没人"也能够成为杰出领袖;二是到美国去。此书有不少章节谈到"美国vs回国"的问题。大体来讲,留在美国的好处是:
- 舒适的生活;
- 追求一流的科学技术的使命;
- 强烈的正义感和公平意识。
回到印度的原因:
- 家庭;
- 机会。
Read full article from 印度理工的手段 - Puncsky CS Notebook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